2024-04-21

膽大包天的幼兒實驗

1980年,19歲的年輕人巴比去上大學,一進校園就受到陌生舊同學的熱烈歡迎,讓他感到非常迷惑,直到他的舊生新室友拉著他去打電話給另一位舊生艾迪.電話另一端的聲音與自己非常相似,交談後得知他們都是被收養的,生日也是同一天.見面後發現他們簡直就是同一個模子出來的.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他們是同卵雙胞胎.

2024-04-18

相信鬼神的人可以思考的一個問題

"鬼神是否受地心引力束縛?"

如果鬼神是非物質, 那麼應該無法像我們這樣被地心引力固定在地球的一個定點上. 或者說, 鬼神會停留在一個宇宙定點, 而不會被地心引力所帶動.
(地球自轉的速度: 24小時自轉一圈, 所以在赤道上是地球圓周的4萬公里÷24小時=超音速1670公里)

如果鬼神是物質, 受地心引力的束縛, 那麼就應該無法飄浮或穿牆.

真相為何?


2024-02-13

在人際關係中當老大的好處

純粹以機率而言, 在人際關係中當主動的老大, 比較容易找到理想的同伴, 也比較不會受到傷害.
(但相對的, 如果自己是壞老大, 就可能會傷害別人.)

如果習慣當被動的老二, 就必須倚賴運氣, 等待一個好老大的出現, 機率少了很多.

而且只要碰上一個迷人的壞老大, 就必然會受到傷害, 可能斷送青春大好年華.

但對於不是老大, 也不當老二的人(以上皆非者), 沒有人際關係的考慮, 孤獨終老的機率最大.

2024-01-05

自愛與自戀

 自愛是愛自己, 但有同理心, 也能夠愛別人.

自愛是尊重自己, 也尊重他人.

自愛是基本的人格品質.


自戀是愛自己, 但缺乏了同理心, 對其他人無法感同身受.

自戀是尊重自己, 但不尊重他人, 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優越.

自戀不會承認自己犯錯, 永遠是別人的錯.

自戀喜歡抱怨, 容易成為大嘴巴.


自愛通常是慈愛父母的正常傳承

自戀通常是自戀父母的極端傳承(溺愛或忽略的兩極)


如何判斷自愛或自戀?

平靜地提出這個問題:

"對於這件事, 你覺得自己有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自愛者會感到好奇, 願意一起找出答案.

自戀者會顧左右而言他, 或更糟的, 感覺被冒犯而生氣.

2024-01-04

學習的陷阱

抽菸, 喝酒, 吸毒...都不是孩子們主動會去嘗試的, 一開始都是仿效同儕.

也就是說, 我們小時候都是跟屁蟲.


小時候這樣無可厚非, 算是我們不得不經歷的學習陷阱.

但成年後如果依然保持如此的心態或習性, 將招來各種問題, 不限於成癮.

小時候被迫, 成年後則是自願, 陷阱變成了安樂窩, 溫水煮青蛙...


要跳出這個學習陷阱, 首先必須平心靜氣地承認: 癮君子 = 跟屁蟲

然後覺醒: 跟屁蟲永遠都是受害者!


受害者需要的是自助與幫助, 而非指責.

2023-12-24

"囚徒困境"最優解

賽局理論的"囚徒困境":

兩個一起犯案的囚徒, 如果能夠堅持都不認罪(信任同伴), 警方查無人證物證, 雙方都會無罪獲釋, 瓜分贓款(3分). 如果一方不認罪(信任同伴), 另一方認罪(背叛同伴), 不認罪的一方會被判重刑(0分), 認罪的一方被豁免釋放, 獨得贓款(5分). 如果雙方都坦白認罪(背叛同伴), 雙方都會被判輕刑(1分).

2023-12-09

兩種無用的抱怨

抱怨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可分為兩種:

因為無能而無法負責(只剩一張嘴), 或只是不想負責.

前者是軟弱的跟班, 後者是懶惰的強者.

抱怨無用, 只暴露自己的軟弱或懶惰而已.

弄清楚自己是跟班或強者, 然後停止抱怨.



2023-10-17

紐約時報36題心理實驗

著名的紐約時報心理實驗, 讓陌生人彼此回答36個問題, 由淺至深....之後發展成為愛情或莫逆之交的機率極高:

輪流唸出問題, 雙方都回答:

1. 你會想跟誰共進晚餐? (不分古今中外, 但限一人)

2. 你想要成名嗎? 如何成名?

3. 打電話之前, 你會事先演練嗎? 為什麼?

2023-08-28

內觀經驗分享(邀稿文)

 由於父母離異,我很小就對現實感到不信任,對超現實產生濃厚的興趣.但是現實中並沒有什麼超現實,只有許多超現實的故事,我照單全收,擁抱一切神奇的故事:靈異現象,特異功能,星座命運,巫術神通,外星人...其中最大宗的莫過於各種宗教,為我描述出龐大的超現實宇宙,深深讓我著迷.

2023-07-30

羅素的茶壺-舉證的責任歸屬

 "如果我說在地球與火星之間有一個茶壺以橢圓軌道繞著太陽運行, 只要我細心補充說茶壺非常小, 連最強大的望遠鏡都看不到, 那麼就無人可推翻我的說法. 但如果我繼續說, 由於我的說法無法被推翻, 人類的理性就不該懷疑, 那麼我的這番話應該被視為胡言亂語.

但是, 如果這個茶壺的存在可在古書中查到, 在每個禮拜日都被當成真理教導, 灌輸於每個學童的心中, 感覺懷疑就會被當成異端, 在當今已啟蒙的年代會受到心理學家的關注, 或更古老的年代受到宗教審判官的關注."

-哲學家羅素 Bertrand Russell

(思考: 何時才應該相信該茶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