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6

一個統計

百分之90的人是信徒 (信仰宗教, 神, 靈魂...)

其中大學畢業, 讀了研究所的人, 信徒降至百分之60 (這是歐美的數字)

其中從事科學研究的人, 信徒降至百分之40

頂尖科學家, 則降至百分之7


有趣的是, 為何還有百分之7的頂尖科學家相信神?

我想應該解讀為, 對於徹底的無意識(無靈魂, 無來世), 意識無論如何都會存有百分之7的恐懼....

PS: 哲學家中的信徒, 則降至不到百分之1(只剩所謂的神學家)


一個疑問

會想要自殺或安樂死的人, 是否也都相信靈魂的存在?

因為如果不相信靈魂, 明白沒有來世, 此刻的清明意識就是一切, 死亡是徹底的終結...這樣還會自己選擇死亡嗎?

靈魂的信徒難以揣摩死亡的真實面貌.


2025-02-15

藝術是什麼?

 有人這麼說:
"藝術是一個人在生命某個時間的副產品. 如果談的是產品, 那就是工藝."

這裡值得思考的是: 副產品與產品的差異.
這種差異也存在於藝術大師與所謂專業藝術家之間.



2025-01-23

退休後的五不

 網路上看到的:

1. 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2. 不容忍混蛋(泛指情緒管理不及格的成人. 沒錯, 就是你/妳!)

3. 不對別人抱有期望

4. 不對自己設下華麗複雜的目標

5. 不過勞於工作

2025-01-07

跟屁蟲的蛻變

成長時, 我們不可避免都會成為跟屁蟲, 模仿而染上各種習癮(咖啡, 菸, 酒, 賭, 毒...), 或狂熱追劇追星, 難以自拔...

沒關係,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的跟屁蟲角色, 我們就可以嘗試把跟屁的動力轉化為向上的提升.

找一個自己認同, 喜歡, 甚至迷醉的偶像人物, 最好是某個領域中的老師, 專家, 領袖, 或大師...然後窮極追屁之力, 去搜尋與研究此人的生平, 一切可以查到憑據的真實細節...加以記錄, 寫在筆記本中, 貼在牆壁上, 或做成一個神龕...

然後嘗試模仿此人的創作, 也許是複製, 也許是參考, 也許是抄襲...重要的是當成練習, 而不是自己的作品.

如此來學習, 自然而有效率, 事半而工倍, 熱情不易消散. 不知不覺, 跟屁蟲就蛻變成蝴蝶...歷史上幾乎所有的大師都經歷過這種蛻變.

2024-12-31

有一種眼神

眉毛昂起, 眼睛卻半睜, 不是看著正前方...

這種眼神是被動表達了不滿, 不屑, 不服氣, 不在乎, 不專注. 

很小的孩子不會有這種眼神, 一旦有了, 就代表孩子學到了一種委屈的反抗. 不敢直接表達, 而是訴之於眼神.

常用這種眼神的青少年, 通常屬於叛逆的階段.

常用這種眼神的大人, 容易裝模作樣而不自知.

2024-12-29

嘗試戒除任何習癮之前

 這是從電影上看到的, 覺得很酷, 供想戒除任何習癮(菸癮, 酒癮, 毒癮, 賭癮...)的人參考:

2024-12-19

個人之言語無趣

 觀察朋友親人, 有些人喜歡高談闊論, 但聽久了就覺得無趣, 難以繼續...思考後發現, 不是因為口才不好或內容不佳, 而是缺乏了交流, 只是單方面的發表, 聽完了就結束了.

繼續思考...發現雙方都缺乏了好奇心. 說的人不在乎聽的人是否聽了進去, 聽的人也不在乎說的人為何只說不聽.

所以, 真正要思考的是, 會有這種感受, 恐怕自己也沒好到哪裡. 自己才是真正無趣的那個, 對方至少有單向的發表, 自己卻是封閉了.

2024-09-18

靈性, 超自然, 超現實與潛意識

靈性, 超自然, 超現實, 這三個無法驗證的概念, 其實都是來自於潛意識. 潛意識真有其事, 但是不屬於客觀物質層面, 而是存在於主觀思維, 所以無法客觀驗證, 只能主觀探究.

這四者其實是一體的數面. 以真善美而言, 它們不屬於"真"的領域, 無關真假. 它們是由人類的想像力所塑造, 以故事的型態存在,  屬於"善"與"美"的領域. 在藝術領域也可看到: 超現實派的主題與內容, 並不會涉及奇蹟或神通, 而是探索夢境, 也就是潛意識.



2024-09-01

反省與警惕

自以為聰明的人, 很難避免不誠實, 因為看不到這個真相: 自己的聰明只是投機取巧, 其實自己缺乏了經驗與智慧.

投機取巧(貪)是所有人必須時時警惕的陷阱, 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