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才學到的, 但我覺得這應該是所有大學的基礎課程(但是中國與台灣教育似乎都刻意忽略).
思考的論證方式有循序漸進的三大類: 類比論證, 歸納論證, 演繹論證
信仰 ≠ 思考
貪小便宜是一種自作聰明, 急功好利的心態, 會導致很多錯誤, 如順手牽羊, 投資虧本, 侵占, 貪污...
許多人有這個問題, 我也不例外.
我發現這個問題的核心是自我的價值感不夠, 以至於便宜地出賣自己, 也就是不夠自尊自重, 缺乏自信, 缺乏自愛(只剩下自戀)
為何缺乏自信與自愛? 這可能就要回到兒時記憶尚未完整的時期了....
所以, 給予孩子安全感, 孩子有了自我價值感, 就比較不會貪小便宜. 這是為人父母的重要課題.
但是養育孩子開銷大, 貪小便宜的父母比比皆是....
百分之90的人是信徒 (信仰宗教, 神, 靈魂...)
其中大學畢業, 讀了研究所, 信徒降至百分之60 (這是歐美的數字)
其中從事科學研究的, 信徒降至百分之40
頂尖科學家, 則降至百分之7
值得探討的是, 為何還有百分之7的頂尖科學家相信神?
我想應該解讀為, 對於徹底的無意識(無神, 無靈魂, 無來世), 意識無論如何都會存有百分之7的恐懼....
PS: 哲學家中的信徒, 則降至不到百分之1(只剩所謂的神學家)
會想要自殺或安樂死的人, 是否也都相信靈魂的存在?
因為如果不相信靈魂, 明白沒有來世, 此刻的清明意識就是一切, 死亡是徹底的終結...這樣還會自己選擇死亡嗎?
靈魂的信徒難以揣摩死亡的真實面貌.
我們小時候都是跟屁蟲, 模仿而染上各種習癮(咖啡, 菸, 酒, 賭, 毒...), 或狂熱追劇追星, 難以自拔...
沒關係,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的跟屁蟲角色, 我們就可以嘗試把跟屁的動力轉化為向上的提升.
找一個自己認同, 喜歡, 甚至迷醉的偶像人物, 最好是某個領域中的老師, 專家, 領袖, 或大師...然後窮極追屁之力, 去搜尋與研究此人的生平, 一切可以查到憑據的真實細節...加以記錄, 寫在筆記本中, 貼在牆壁上, 或做成一個神龕...
然後嘗試模仿此人的創作, 也許是複製, 也許是參考, 也許是抄襲...重要的是當成練習, 而不是自己的作品.
如此來學習, 自然而有效率, 事半而工倍, 熱情不易消散. 不知不覺, 跟屁蟲就蛻變成蝴蝶...歷史上幾乎所有的大師都經歷過這種蛻變.
眉毛昂起, 眼睛卻半睜, 不是看著正前方...
這種眼神是被動表達了不滿, 不屑, 不服氣, 不在乎, 不專注.
很小的孩子不會有這種眼神, 一旦有了, 就代表孩子學到了一種委屈的反抗. 不敢直接表達, 而是訴之於眼神.
常用這種眼神的青少年, 處於叛逆的階段, 需要尋找自己的方向.
常用這種眼神的大人, 不敢誠實表達自己, 又不願意面對問題. 看似倔強, 其實軟弱.
出生後, 我們都是跟屁蟲, 如此才能學習與成長.
長大後, 有些人不再當跟屁蟲, 大多數的人仍然是跟屁蟲, 跟的屁包括了菸酒咖啡賭博...等等習癮.
觀察朋友親人, 有些人喜歡高談闊論, 但聽久了就覺得無趣, 難以繼續...思考後發現, 不是因為口才不好或內容不佳, 而是缺乏了交流, 只是單方面的發表, 聽完了就結束了.
繼續思考...發現雙方都缺乏了好奇心. 說的人不在乎聽的人是否聽了進去, 聽的人也不在乎說的人為何只說不聽.
所以, 真正要思考的是, 會有這種感受, 恐怕自己也沒好到哪裡. 自己才是真正無趣的那個, 對方至少有單向的發表, 自己卻是封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