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1

思考的三大論證法

最近才學到的, 但我覺得這應該是所有大學的基礎課程(但是東方教育似乎刻意忽略).

思考的邏輯論證有循序漸進的三大類: 類比法, 歸納法, 演繹法

類比法(Argument by Analogy):
基於兩個事物之間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推斷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論證方法。

結構:
1. 觀察到事物A和事物B具有相似的屬性X。
2. 事物A具有屬性Y。
3. 因此,事物B也可能具有屬性Y。

例子:
如果知道老鼠和人類在生理結構上有很多相似之處,而某種藥物對老鼠有效,那麼可以推斷該藥物也可能對人類有效。

優點:
在缺乏直接證據時,類比法可以提供初步的假設,幫助我們理解和預測事物。

缺點:
類比法的結論並非必然,因為兩個事物之間可能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即使它們在某些方面相似。 類比法的可靠性取決於相似性的程度和相關性。


歸納法(Inductive Argument):
從一系列具體觀察或例子中,推導出一般性結論的論證方法。

結構:
1. 觀察到一系列特定的事物或事件。
2. 這些事物或事件都具有某種共同的屬性或模式。
3. 推斷出所有具有此類屬性或模式的事物都具有該結論。

例子:
觀察到過去幾天每天都下雨,歸納出明天也可能下雨的結論。

優點:
歸納法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新的知識和模式,進而擴展我們的認知。

缺點:
歸納法的結論並非必然,因為新的觀察可能會推翻之前的結論。 歸納法的可靠性取決於觀察的數量和代表性。


演繹法(Deductive Argument):
從普遍性前提推導出特定結論的論證方法,前提為真則結論必然為真。

結構: 三段論
1. 前提1:所有A都是B。
2. 前提2:C是A。
3. 結論:C是B。

例子:
前提1:所有的人都會死。 前提2: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蘇格拉底會死。

優點:
演繹法的結論是必然的,如果前提為真,關聯成立,則結論也必然為真

缺點:
演繹法的結論僅僅是前提的邏輯推論,無法提供新的知識。 演繹法的可靠性取決於前提的真假和關聯的有效性。


我的想法:

類比法是最早出現, 最自然的智性思考, 也是人類創造力的來源, 屬於藝術(美)的領域, 包容性最廣: 天馬行空, 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 加油添醋...

歸納法是為了補足類比法的缺點, 根據主觀經驗來進行對錯判斷, 屬於道德(善)的領域. 包容性較小.

演繹法是為了補足上兩種的缺點, 根據客觀證據來進行真假判斷, 屬於科學(真)的領域. 包容性最小.

大多數的人在日常生活的溝通幾乎都是類比法與歸納法, 訴諸主觀的情緒與經驗, 容易以偏概全, 積非成是, 幾乎所有的廣告宣傳文字(商業, 政治, 宗教...)都是如此.

只有很少人懂得用演繹法來判斷宣傳文字的真假, 因為這是需要學習的. 在此提醒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