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當初那些掌權者可能是故意想要壟斷知識與文化,讓低下階層的人民無法輕易學習,只能乖乖聽話
中文的缺乏效率與準確,從一個事實可以看出:
中文本來沒有斷句符號,一句話的頭尾需要靠讀者憑著習俗慣例來判斷(信徒心態),因此導致了許多傳達上的謬誤,這種情況延續了數千年之久,直到近代使用了標點符號,才有所改正
但我看到中國文字還有一些缺憾:
1. 中文缺少了分隔符號(鍵盤上的space key)
因此,西方語文用分隔輕易達成的意義界定,在東方語文則必須訴諸信徒心態來判斷
例如:「有罪的人才需要辯護」
我們都知道意思是「有罪的人」才需要辯護
雖然意思明顯,但沒有理由不是「有罪的人才」需要辯護
例如:「工人總會提出更多的要求」
可能是「工人」總是提出更多要求,但也可能是「工人總會」(某個組織)提出更多要求
例如:「特殊性關係」
「特殊性」關係,或特殊「性關係」?如果有分隔,就不會有這樣的蠢意思
2. 中文缺少了簡易的次序系統,如西方字母abcd...內建的次序
中文雖然勉強可用筆畫或拼音來區分先後,但大多並不實用
3. 中文名詞缺少了簡單的單複數,總要靠其他形容詞(很多、其他、們…),而且有時候無法用上這些形容詞
4. 中文動詞缺少了明確的時態,必須靠其他形容詞(曾經,目前,以後...)來補充
5. 中文有太多不必要的分類副詞(一個,一支,一條,一張,一件...),並沒有真正的意義與功能。英文基本上沒有這些副詞,只有在某些時候會用一些名詞來區分意義,例如 a pair of glasses(一副眼鏡),用 a pair 來區分這個「玻璃」在此是指眼鏡。但中文的「副」在此就不需要,因為「眼鏡」已經不是「玻璃」了
6. 中文在家族上有太多長幼尊卑稱謂(甥姪叔伯姑嬸姨哥弟姊妹...),西方用uncle/aunt與brother/sister就可以搞定,不強調長幼尊卑
7. 西方語文翻譯成中文,通常還能保留其理念內涵,而中文翻譯成西方語文則會大為失色,因為中文的「修飾」過多,而「修飾」通常都不是重點,也難以直接翻譯
另外,口語上有一些讓我覺得莫名其妙之處,也順便記錄在此:
單獨提到日期(不含月份),例如九月十日,通常要說是「十號」而不是「十日」
"今還欠款十萬元"
在法庭上無法斷定是還了錢,或還是欠錢. 必須寫成"今歸還欠款十萬元"才行.
第一個似乎很好解決。中文也可用分隔符號或用標點符號來識別。
回覆刪除以版主的例子來說:
「有罪的人才需要辯護」可換成:
「有罪的人,才需要辯護」及
「有罪的人才,需要辯護」…
逗號其實也可以用分隔符號取代。
所以問題只是沒這個習慣、教育部沒有把這列入語文教育的一部份…。如果指考什麼的規定有歧義的沒以標符識別,一律算錯,大概一兩個世代就可以改過來了。
話說回來,這樣的話,也有個缺點,很多文字笑話就沒了。
是啊,少了分隔符號的解決方法,當然就是 增加 標點符號 或 分隔符號。
回覆刪除但總覺得 怪怪的...
說得也是,畢竟都習慣這麼久了,
回覆刪除真得要打破文字的習慣性嗎?
我覺得除了字典難查以外沒有什麼太慘的缺點啊,數萬個符號要排序跟26字母排序是兩回事啊......
回覆刪除沒有分隔那部分我是當優點在看。XD
我同意這是中國人(與台灣人)普遍的想法;)
刪除你所舉的例子其實都是斷章取義才會發生的後果
回覆刪除至於
單獨提到日期(不含月份),例如九月十日,必須說是「十號」而不是「十日」
為何這裡不能發揮信徒心態來判斷此十日非十天?
這根本就是栽贓
寫九月十號 就念九月十號
寫九月十日 就念九月十日
號用來擔任數字排列的助語 這是大家的認同所形成的默契
就像是世界各國的語言一樣 都是大家的認同所形成的默契
我相信中國字會有缺憾
但實在不是你說的任何一種
如果以你的態度來檢視語言的缺憾
有時間的話先檢察日語
再檢查英文法文德文
如果你沒發現他們不是不足就是太累贅的話
那可能你的中文真的有缺憾吧
我是說口語上的九月十號,並非寫成文字時的情況
回覆刪除只要是文字,必然都有缺憾,我相信日英法德語當然也有
我的母語如果是這些語文,當然也會去注意的
此篇是提出一些其他語文沒有,而中文有的問題
缺少分隔號,缺少次序,缺少明顯的單複數,對我來說是缺憾
你如果不介意,那是你的福氣,恭喜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