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1

信仰與信念

跟一位在大學教邏輯的哲學教授談到信仰的問題,我提出了我的革命想法:「信」都是假的,應該要用另一個字眼來取代,例如「我認為...」或「我想...」,而少用「我相信...」。

但他說,「信念」是所有知識的基礎單元,沒有信念,就沒有知識與文化。

他也說,信念與信仰是不同的。有信念的人,才不會落入盲目的信仰。

我聽了覺得很怪,他的「信念」與我的「信念」顯然有很大的落差。我想知道他的信念是什麼定義?我說信念應該要換另一個字眼,如認知,或理念之類的。但他似乎覺得我這樣說才奇怪。我們的談話失去了交集。

事後我想了想,他對於「信念」的定義應該是:「接受其為真的理念」。但我覺得這樣不夠,因為這樣並沒有說明接受的過程。如何接受其為真?如果沒有經過驗證,沒有確切的理由與根據,而是盲目聽從他人就接受其為真,那麼信念也是盲目的信仰而已。

我想,這裡就隱藏著信仰問題的根源:連一個哲學教授都理所當然地把「信念」當成不需要質疑的知識基礎,難怪信仰的心態會大行其道。

因為信念是我們認知的基礎,所以我們必然都天生注定要成為信徒。

信徒的「信」,是放棄了自己檢驗,完全不懷疑的接受其為真。事實上,這也就是「信念」與「信仰」的本質。因此,我們應該把「信念」定義為:未經檢驗就接受其為真的理念,而為「經過檢驗而接受其為真的理念」找出另一個名稱,才不會造成混淆。

也許叫「驗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